2012年5月23日 星期三
蘋果破紀錄花大錢買機器設備,所求為何?兩季25億美元
根據Asymco,蘋果的財報顯示蘋果在未來的2季,將花25億美元在購買機器、設備和內部軟體的研發上。上一季的同項花費是13億美元。
數據的龐大無論是在任何公司或是蘋果本身都屬於其前所未有的龐大。
蘋果為何要那樣多錢在購買機器、設備上?
雖然蘋果的新iPhone可能會改變螢幕大小,新iMac和MacBook都即將升級,iTV也可能推出,但仍難以解釋數據的龐大。
以過去的蘋果採購歷史來看,一個合理的猜測:蘋果正在支援某家新創公司大量生產蘋果需求的產品!
舉例而言,iMac或是MacBook螢幕上方的小綠
點,就是最好的例子。為了讓小綠點能成行,蘋果團隊找到有這技術的公司。但公司這個不受重視的少數機器卻無法應付蘋果希望的巨大採購數量。於是蘋果和這小公司簽約,買下無數機器,以應付蘋果的需求。“綁約”也順水成舟。見“小綠人的故事:聚焦就是力量,小就是大是蘋果繼續長大的原理”。
另外一個例子,便是Corning康寧的觸控螢幕。Corning康寧在1960+年代發展特殊大金剛玻璃Gorilla Glass,但不知有何處可運用這技術,也無資金大量生產。後來Steve Jobs這個
“全世界最具慧眼的人”看上這塊大金剛玻璃的用處:iPhone的電容觸控 (capacitive) 玻璃。
Steve Jobs於是買光所有康寧可生產的大金剛玻璃,康寧只好把所有公司可運用的資源在6個月內全部投入生產大金剛玻璃以應付蘋果Steve Jobs的需求。見“Corning康寧將推出大金剛第2代觸控強化玻璃”。
一家公司的技術讓蘋果看中,但無資金和工廠量能來滿足蘋果巨量的需求,蘋果就會以資金和軟硬體技術人員的支援,來“包”下這一家公司所有未來的量產能力!對蘋果而言,一方面蘋果可取得未來無憂的產品“數量”,一方面因為資金大量,相對取得的單位成本低,一方面其他公司無法馬上抄襲趕進。對這家公司而言,一方面資金缺乏的問題解決,一方面不用擔心未來幾年產品沒有市場,一方面又能建公司在未來市場的聲譽和生產能力。所以是雙贏!
這就是蘋果生產硬體的商業模式!
所以,蘋果看中了?
1. 液態金屬Liquid Metal?見“蘋果可能即將正式使用液態金屬在iPhone 5上”。
2. 液態金屬燃料電池?見“蘋果的電池野心:液態金屬燃料電池?”
3. IGZO螢幕?見“鴻海加盟夏普讓蘋果新一代IGZO螢幕有望成型”
4. OLED螢幕?見“蘋果擴大OLED螢幕使用?”
5. 新體感技術?見“Leap飛躍跳過Kinect”。
6. 新3D手勢技術?見“手指的力量之二:手指和手勢是未來的人機界面 Hands are our future”。
7. iPhone 6相關技術?見“對2013年 iPhone 6 的期望”。
8. iTV生產和相關新技術?
9. iCar?見“iCar 愛車蘋果族?”。
10. iWatch?見“帶在身上的小 Siri ? Siri Apple Watch”。
11. 視網膜iMac和MacBook?見“2012年新 MacBook Pro”、等。
12. 新一代NAND Flash或SSD?見“蘋果買入Flash記憶體公司Anobit”。
13. .......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TPK宸鴻也算嗎?(類似) 不過如果incell技術成熟,良率高,它也將成為過客。
回覆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