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後PC時代或世界的歷史,請見“
後PC世界 (歷史):Post-PC era, Post-PC revolution, Post-PC world”。
後PC時代由Steve Jobs在iPad推出後於2010年提出。其後雖然大部分專家和媒體都相繼接受,但仍有少數的爭議,譬如偉大的微軟就指出一切都是PC(狹議PC)。所以問題在“PC”個人電腦的定義。
老人也揍個熱鬧,提出“後PC”時代的概念和定義。(在此PC指個人電腦,含微軟視窗或麥金塔等個人電腦)
1). 傳統慨念的PC為:
硬體:
1. 有一主機含快速中央處理器、儲存內外設備、銀幕、輸入裝置等。筆記型個人電腦可把上述硬體合一,但基本慨念不變,仍是傳統電腦。大部分除筆記型外不易攜帶,不省電可用時間短、缺行動性Mobile。
2. 需大量的RAM、大容量內外儲存設備
3. 輸入裝置之人機介面,主要靠獨立鍵盤、滑鼠。有各種各樣的檔案輸出裝置,如USB、光碟機、外接硬碟等。
軟體:
1. 作業系統大。學習時間長、複雜性大
2. 應用軟體較大,一般傳統稱Software
3. 有檔案管理、檔案個別獨立存在
4. 網路以有線為主,無線為副
5. 上網依網頁瀏覽軟體,如Safari等
6. 儲存設備主要在裝置內,容量大。在公司主要在大型伺服器中。
2). PC永不死。但傳統慨念的個人電腦卻漸消,雖不死。
3). PC雖不死,但漸漸已不再是個人數位中心。
而當PC不再是個人數位中心時,暗示“後PC”時代已來臨。
4). 取代PC的,便是後PC電算裝置 (Post-PC computing device)。
5). 後PC電算裝置的特點:
硬體:
1.
Mobile。“
行動”特性,隨時隨地可攜帶使用是重點。所以一定有
輕、小、省電,三大特性才可能具行動性。
2.
一體成型。
3. 輸入裝置之人機介面靠
觸控裝置。可稱行動觸控裝置(mobile touch device),絕大部份可
指觸控(以合乎輕便、一體之慨念)。或可
音控,或可
手勢控制。輸出主要靠網路、雲端,非以輸出裝置為主。
軟體:
1. 作業系統小。學習時間短、簡單直覺
2. 應用軟體小,一般稱App
3. 無檔案總管理、檔案存於App中
4. 網路全部無線(Wifi或3G等)為主要
5. 上網主要依個別App,而網頁瀏覽專用App為副
6. 儲存設備容量小,雲端取代裝置內的儲存設備。在個人稱為個人雲端Personal Cloud,在家庭稱家中雲端Family Cloud。
6). 後PC行動觸控電算裝置(Post-PC Mobile Touch Computing Device)主要角色是iPad似的平板,和智慧型手機。和Steve Jobs慨念不同的是,智慧型手機如iPhone,因為功能漸強大,在後PC時代,地位不下於平板。
7). 在後PC時代,所謂個人數位中心將由智慧型手機、平板、輕便筆記型電腦(Macbook Air、Ultrabook)為主軸,是互補,但可獨立存在,無絕對中心裝置。有時三種裝置之功能有交叉的裝置,如Note-Phone。
總總跡象顯示後PC時代已來臨,現在是後PC世界,如平板出貨量超越PC、行動觸控裝置上網流量與日升高、老人幼兒會使用平板、App數量和營收超越傳統電腦軟體、等。
人類的科技因為“永遠”不可能解決“能”和
“熱”的問題(牽涉到質能不變原理),所以可見的未來不要幻想快、萬能,但又小、又不吃電、又不發熱的裝置! 就好像目前知道石油不好,卻無法取得可用安全代替品一樣。電力使用在小的裝置內,就是會發熱! 目前的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甚或現在的新iPad都一樣面對“熱”的問題和“電力”問題。所以在後PC時代,“It just work”恰恰好可用,是重點!規格人人會加強,但裝置適用否?這也就是“
卡車理論”的概念!這也是規格戰爭已死的道理 (見“
規格戰爭的死亡 (The Death of The Spec)The Death of The Spec”)。
後PC電算裝置比的是可用、適用、好用、易用、耐用!和人人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