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蘋果標準下的所謂低價

Quality not included.

在iPhone未推出前,甚至於iPhone推出兩年內,網路尤其是台灣和中國幾乎很難看得到有關蘋果的股票和產業相關新聞。在台灣目前一些所謂的蘋果通的電視專家或股票專家幾乎都不曾討論或研究蘋果,但不料現在蘋果成為主導科技產業的龍頭,剎那間所有蘋果專家一夕間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這現象國內外都一樣,只是美國一開始就專攻蘋果的基本上還是相對的多。因為“專家”一下子充滿大街小巷後,加上網路新聞和評論佔滿版面,於是評論就出現亂七八糟的現象。在蘋果股票大數落於大型基金或對沖基金後,這現象更是嚴重。
不論以蘋果股票或是蘋果產品而言,大部份分析師或專家會以過去PC產業的標準來看蘋果,但非常不幸的這一套就是不適合蘋果。過去20多年是這樣,現在也是!講起來也有趣,如果蘋果遵循過去產業的行為標準,就不會有今天的蘋果!
蘋果的商業傳統是不做市場分析,不做問卷,不問你要什麼。因為如果一個公司的決策和發展單位都不知道消費者要什麼時,這家公司基本上就已倒了一半了。蘋果把產品品質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規格和價格放在第一位。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蘋果的成功,事實上也是這種公司文化的堅持。
蘋果產品一向高貴,單價高,除美日等開發中國家外,其他國家都買不起。除美國外,蘋果佔極少數的市場,幾乎像隱形人一樣。但這麼多年來,蘋果從未把產品降價低到可和其他PC廠爭市場佔率的嘗試!真正的降價搶市在蘋果的字典中從未出現過一次。所以在分析蘋果時,用過去的思維是套不進去的。
還好過去這幾年來,一方面新興國家興起,一方面IT零件因為大量生產的關係,價格也一落千丈,蘋果產品開始變為“高貴不貴”。和其他廠比較,價格差異縮小。又因為全球的生活水準起步,消費者要求的品質高,使蘋果產品夾創新、軟硬內容整合等等的優勢,搶進先機,成為龍頭產業。
而落後的其他廠商,最近幾年來也都或多或少的“蘋果化”,只有“價格”不是,所以可說都是以低價來挑戰蘋果。
所以現在的問題是蘋果有沒有必要,捨去過去多年來對產品“龜毛”的品質要求,降價進一步搶市,或是維持市場佔率?
以iPad和iPhone而言,蘋果大可不使用鋁金屬外殼,跟所有現在的Android手機一樣使用塑膠外殼,也可不發展一體成型,蘋果大可採用一般便宜的USB接頭,不用再設計閃電Lightling接頭,不用使用最高的視網膜解析或In-cell觸控,也不用花錢發展自己軟體,如蘋果地圖等,等等使價格降低。如此一來至少可把價格壓低100美元至200美元以上。以價格來跟Android廠搶市佔。
但這是你要的蘋果麼?
這是股票分析師要的蘋果!他們以為,只有如此蘋果才能優勢。
而矛盾的是,如果必要以低價為主策略,那蘋果就不是蘋果!你現在也不會看到蘋果,更不會去分析它!而分析師或所謂專家卻常常沒看到此點。
所以所謂的低價,在蘋果眼光中,在它公司的歷史中,是相對的。而這相對,是跟自己比較,不是跟其他廠比較!是蘋果公司的文化!對選擇蘋果的用戶而言,這也是一種生活的Style,是一種態度。所以就跟老人強調過多次的“買iPhone不是買手機,是買體制一樣” (見“System : 買iPhone是買體制,不是買手機”)!

圖來自The Joy of Tech


4 則留言:

  1. 所以SAMSUNG GALAXY S III 才是真正貴的東西,但世界如此顛倒,分析半天,是什麼樣的思維,哪一種知識培養出來的分析方式?非常值得深思,所以世界會變嗎?很難吧!

    這篇不是分析,根本是審美。

    回覆刪除
  2. 我罵了很多年這些華爾街分析師就是這樣:他們根本不懂蘋果!刻薄的說,如果他們真的懂那麼多,早就被一堆跨國企業請去當顧問了,還寫什麼評論?當年他們要apple開放OS X,現在要他們減價,他們根本不懂Apple成功的理由。
    可以換電,可用microUSB,塑料外殼是可以更便宜,但那種玩意拿起來就已經沒意思了,想想當年iPhone3的手感和現在iPhone5的手感一比較,就明白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
    Apple不是傳統的高科技產業,也不是單純為市場佔有率的公司,市場給你佔光又如何?如果沒錢賺的話!現在Android佔很大,但他們加起來還沒一家Apple賺得多,那你要面子還是銀子?

    回覆刪除
    回覆
    1. 說得好,那些分析師大概沒幾個讀過賈伯斯傳,那是了解蘋果的入門磚。

      刪除
  3. 蘋果大可採用一般便宜的USB接頭,不用再設計閃電Lightling接頭
    這段太好笑了

    回覆刪除